跑步的好處人人都知道,但站在一個骨科醫師的角度,要來跟大家談談跑步可能帶來對身體的傷害,希望能讓喜歡以跑步作為鍛鍊身體運動方式的國人能有所防備。

跑步的時候人體部分部位的關節需要承受大於正常行走時的力量,如果這種力量反復對關節造成摩擦,長久以往可導致部分薄弱的關節部位造成勞損,甚至無法發揮正常功能,例如膝關節、踝關節等,在跑步過程中特別容易受到損傷。以下兩種症狀常出現在跑族群的身上:

1、髂脛束症候群(Iliotibial Band Syndrome,ITBS):

髂脛束症候群是指膝蓋外側的髂徑束的疼痛疾病, 主要疼痛位置在骰骨(位於腳掌中心點接近足跟處)外上髁的位置, 也會有壓痛感。長期跑步的人,其實可能有高達四分之一的人可能都有過這個問題,典型的症狀就是髂徑束在股骨外上髁的位置疼痛。一開始只會在運動時疼痛,特別是腳踏下去的時候。

痛感一般是覺得刺痛或發熱。隨著症狀加劇,慢慢會覺得痛的位置愈來愈走向膝蓋裡面, 而且即使休息時也會開始痛。 由於它本質上是一種「超過自身能力的使用」所造成的疾病,所以患者的經驗通常是在剛開始跑步的時候特別容易發生,或是原本10公里的人挑戰半全馬,或是原本全馬選手剛開始挑戰超馬的時候。

2、脛前疼痛:

人的膝蓋下都有塊長骨為脛骨,脛前疼痛(Shin Splints)也被稱為脛骨內側壓力症候群(medial tibial stress syndrom,MTSS),指「沿著脛骨內側邊緣的疼痛」。脛前疼痛通常是因圍繞在脛骨周圍的結締組織肌肉遭受反復的創傷所造成,這經常發生於有涉及跑步形式的運動中,包括跑步及跳躍。

雖然確切的原因並不清楚,但可以歸因於脛骨壓力的增加(運動強度或頻率增加太快,肌肉太快的疲勞導致無法適當地吸收衝擊,迫使脛骨去吸收大部份的衝擊)。肌肉失衡會增加脛前疼痛發生的可能性,肌肉失衡指的就是肌肉的柔軟度不足及緊繃。

休息及冰敷可以讓脛骨獲得恢復並且減少發炎及疼痛程度。在回到原本進行的活動之前,大幅減少任何疼痛及腫脹是非常重要的。急性期過後要逐步回到原本活動,以短時間、低強度為原則。在幾週之後,可以慢慢地回到正常的活動強度。

總之,人體在跑步時會在脂肪和關節等部分引起共振,共振的效應最後會引起身體與關節的損傷。目前的研究發現,脂肪的體積越大,重量越重,共振的效果越強。對身體的傷害也就越強烈。這也是超重者不適合以跑步減肥的重要原因,超重肥胖的人減肥減脂初期可以先選擇中等重量,超短間歇的循環力量訓練方法進行肌肉的訓練和減脂。沒有條件去健身房做器械力量訓練,也可以選擇游泳等有氧項目來減肥。

作者│鄭本岡醫師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東海大學醫管研究所畢業,骨科、外科、家庭醫學科及美容醫學科專科醫師,曾赴美國波士頓新英格蘭醫學中心小兒骨科及脊椎科進修。曾任職於國軍台中總醫院骨科主治、大甲光田醫院急診室主任及骨科主治醫師,2014-2016任台灣小兒骨科醫學會理事長。現任弘光科技大學骨科學助理教授,中華民國骨科醫學雜誌編輯及福雅骨科家庭醫學科診所院長。

過去是骨科手術名醫,現在致力於研究自體血清療法,希望能以PRP、Cytokine等先進療法,提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手術以外的治療選擇。

文章轉自

慢跑運動簡便又省錢?一個骨科醫師分析,跑步可能帶給身體的傷害…

中國時報【報導周長泰】

世界視覺日(World Sight Day,WSD)是每年10月串聯全球的護眼宣導活動,旨在致力關注全球可避免的視盲症及視力障礙問題,2018年全球訴求重點為「Eye Care Everywhere」,期望教育人們關心眼睛健康,並尋求專業眼科醫師來保護自己的視力。

為響應2018世界視覺日,中華民國眼科醫學會與愛爾康藥廠今年再度攜手眼科專業組織、衛福部國民健康署以及非營利組織中華民國愛盲協會、台灣全人照顧協會,於中正紀念堂舉辦「愛你眼睛健康」護眼講座。並介紹台灣今年護眼主張─「全民護眼SOP」,呼籲民眾能將縮短近距離用眼時間(Shorten)、走出戶外(Outdoor)以及定期眼睛檢查(Prevention)三大行為守則,落實於平日生活中。

乾眼症有年輕化趨勢

講座以「不可忽視的四大眼疾」為題,邀請到三軍總醫院梁章敏、桃園敏盛賴威廷、台北榮總柯玉潔以及周昱百4位醫師分別就乾眼症、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進行分享,吸引逾300位民眾踴躍聆聽,並提出眼疾治療及護眼相關問題,講師們深入淺出介紹眼疾的成因、症狀與治療,讓參與講座民眾收穫滿滿。

三軍總醫院梁章敏醫師指出,正常眼睛表面覆蓋一層淚液層,提供眼睛營養,保護角膜、結膜健康。淚液層由脂質、水液、黏液三層組合而成,任何一層分泌不足或分布不均勻,就會出現乾眼症狀。傳統診斷乾眼症常因表現與其他眼疾症狀類似,不容易判斷,近年來研究發現是瞼板腺功能異常所致,目前的診斷及治療已有長足進步。

過去乾眼症患者以高齡、更年期女性、自體免疫疾病人數居多,近年來有已有年輕化趨勢,長時間緊盯3C螢幕,配戴隱形眼鏡都是提早因素,梁醫師提供擺脫乾眼症5錦囊,包括補充好油、熱敷眼睛、避免長時間用眼、攝取足夠水分、飲食均衡,有效告別乾眼症。

桃園敏盛賴威廷醫師表示,視野清晰與傳統照相機原理相似,角膜、水晶體是鏡頭,有屈光作用,視網膜是底片,呈現清楚圖象,屈光調節能力變差,光線無法成功聚焦,會形成屈光不正的近視、散光及老花問題,看得不清楚。

白內障手術變清晰

水晶體原本清澈透明,隨著年齡增長、高度近視、疾病等因素影響,出現混濁、視力模糊現象,只要影響生活作息,需接受手白內障術治療,及早讓視力回春。

無論白內障手術或人工水晶體設計,已進入科技領先時代,目前手術普遍採用超音波乳化術,傷口小,癒合快,恢復時間短,飛秒雷射科技的加入,讓白內障手術效果更趨「精準」,更能掌握病人術後視力恢復狀況。另外,人工水晶體已進步到有屈光矯正、過濾藍光功能,可以根據個人需求挑選。

白內障年輕化已是不爭事實,高度近視及用眼過度是形成主因,為避免視力提早霧茫茫,賴醫師建議從小就要開始對自己視力健康負責。

台北榮總柯玉潔醫師解釋,青光眼是眼壓長時間對視神經壓迫,造成不可逆傷害的眼疾,初期多半毫無症狀,等到察覺異狀時,視神經已遭破壞,視力可能喪失多達40%,被稱為無聲小偷。有人擔心青光眼會失明,她分析青光眼可以醫治,失明並非必然,及早診斷及長期追蹤治療,是能減緩病情惡化,維持可用視力。

青光眼沒有明顯症狀,常讓人失去防範戒心,建議40歲民眾,每年定期檢查視力,有眼壓高、遺傳性病史及高度近視者更需重視青光眼各項檢查,確診後,務必規律接受治療及遵守醫囑用眼,才能控制病情,延緩惡化。

黃斑部病變盡速就醫

台北榮總周昱百醫師說明,視網膜類似照相機底片構造,經過神經相連傳到大腦,呈現影像。視網膜中央是黃斑部,是視神經及色素最密集地區,視力非常敏銳。隨著年紀老化、生活不良影響,黃斑部因氧化而加速退化,恐有老年性黃斑部病變之虞,不積極治療,是會影響視力品質。

老年性黃斑部有分乾、溼兩類,乾性黃斑部占所有黃斑部的90%,病情惡化比溼性緩和,但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可能產生新生血管使病情惡化,溼性黃斑部常有出血、水腫、滲漏症狀,使得視力快速下降,應盡速就醫,請眼科醫師仔細檢查及醫治。

視網膜剝離也是視網膜常見的眼睛急症,與高度近視及老化相關,是突然發生,看到閃光,不會感到任何疼痛,但有一大片浮游黑影或視物扭曲變形,唯恐影響視網膜中心而失明,需進行手術治療。

周醫師解釋,視網膜是附著在眼球內壁的一層感光薄膜,影響視力深遠,為維護眼睛健康,必須定期檢查視網膜及控制可能影響視網膜的疾病,才能有效維護視力健康。

現場聽眾提問踴躍,4位醫師強調,視力健康必須從日常生活細節做起,減少看3C時間,睡眠要充足,同時定期做視力檢查,以利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才能擁有好視力。

更多新聞報導
「談戀愛算負責任」吳克群認愛陳語安
劉嘉玲當梁朝偉經紀人 抱怨實在太難搞!
袁惟仁手部、眼球有反應 昏迷指數好轉中
唐嫣婚禮獨缺楊冪 閨密鬧翻原因曝光
納豆、阿達青春時期 都有苦澀的網戀回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奚思涵 的頭像
    奚思涵

    奚思涵的Blog

    奚思涵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